以下是一些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给工程机械带来损失的有效方法:
一、灾前预防措施
场地规划与选址
合理布局施工现场:在规划施工场地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灾害风险。例如,在洪水风险较高的地区,应将工程机械停放和作业区域设置在地势较高的位置,避免靠近河流、湖泊或易积水的低洼地带。对于地震频发区域,要确保机械的放置位置远离可能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山坡和沟壑。同时,合理安排不同工程机械之间的间距,避免在灾害发生时相互碰撞造成二次损坏。
选择安全的存储仓库:对于长期闲置或备用的工程机械,应选择具有良好排水系统、防风抗震能力强的仓库进行存放。仓库的建筑结构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如能够承受一定强度的风载、地震荷载等。仓库选址要避开洪水通道、地质不稳定区域,并且最好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以便在灾害预警时能够及时转移机械。
工程机械自身防护措施
安装防护装置:为工程机械安装一些必要的防护装置可以有效减少灾害损失。例如,在起重机、塔式起重机等高耸设备上安装防风拉索,增强其在强风天气下的稳定性;在容易遭受水淹的设备(如小型装载机、叉车等)的发动机进气口、电气控制柜等关键部位安装防水罩,防止洪水侵入造成损坏。同时,可以在设备底部安装防滑垫板,提高设备在湿滑地面(如雨后或洪水后)的稳定性。
加固关键部件:对工程机械的关键部件进行加固也是预防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对于挖掘机、推土机等设备的工作装置(如挖掘臂、推土铲等),可以通过增加加强筋、加厚钢板等方式提高其强度和抗冲击能力。对电气系统的电线和接头进行防水、防腐蚀处理,如采用密封胶套、热缩管等材料进行包裹,防止雨水、洪水或化学物质侵蚀导致短路。
灾害预警与应急计划
建立预警机制:施工单位或设备管理部门应与当地气象、地质等灾害预警部门建立联系,及时获取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专用预警软件、电台广播等多种渠道接收预警通知。例如,当收到台风预警时,能够提前知晓台风的强度、路径和预计到达时间,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
制定应急计划:制定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计划是减少损失的关键。应急计划应包括不同灾害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如在洪水来临前如何将工程机械转移到安全地带,地震发生时如何紧急停机并确保操作人员安全撤离等。同时,要明确应急人员的职责和分工,定期进行应急演练,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执行应急计划。
二、灾中应急措施
紧急停机与人员撤离
安全停机操作: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如地震、洪水突然来袭),如果工程机械正在运行,操作人员应立即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进行紧急停机。例如,对于正在作业的挖掘机,应先将挖掘臂放下,关闭发动机,切断电源;对于起重机,要将起重臂锁定在安全位置,放下重物,停止设备运行。这样可以避免机械在灾害中因失控而造成更严重的损坏,同时也能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
人员安全撤离:在确保机械安全停机后,操作人员和现场其他人员应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撤离路线应在施工场地规划和应急计划中明确规定,并且要保持畅通无阻。例如,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通道标识,通道应远离可能倒塌的建筑物、高耸设备和积水区域。撤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因慌张而发生意外事故。
临时防护与抢险措施(如果可能)
简易防护措施: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取一些简易的防护措施来减少工程机械的损失。例如,在暴雨导致施工现场积水时,可以使用沙袋、防水挡板等材料对工程机械进行临时围挡,防止积水过快侵入机械内部。对于被大风吹倒的小型设备,可以尝试使用绳索等工具进行固定,避免其被风吹走或与其他物体碰撞。
抢险救援措施(针对特殊情况):在一些不太严重的灾害情况下,如局部洪水、小型山体滑坡等,可以组织抢险队伍对工程机械进行抢救。例如,当工程机械部分被泥石流掩埋时,可以使用其他工程机械(如装载机)进行挖掘清理,尽快将被埋机械解救出来。但在实施抢险措施时,一定要确保抢险人员的安全,避免因抢险而导致人员伤亡事故。
三、灾后修复与维护措施
及时检查与清理
全面检查受损情况:灾害过后,应尽快组织专业人员对工程机械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机械的外观、结构、零部件、电气系统和液压系统等各个方面。例如,检查机械外壳是否有变形、裂缝,检查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部件是否进水或受损,检查电线、电缆是否有破损、短路等情况。通过详细的检查,准确评估机械的受损程度,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清理淤泥、杂物和积水:对于遭受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工程机械,及时清理机械表面和内部的淤泥、杂物和积水非常重要。如果机械内部积水不及时清除,可能会导致零部件生锈、腐蚀,电气系统短路等问题。可以使用高压水枪、吸尘器、抹布等工具进行清理。在清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机械造成二次损坏。
专业修复与更换受损部件
制定修复方案: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对于轻微损坏的部件,可以通过维修、调整等方式进行修复;对于严重损坏无法修复的部件,应及时更换。修复方案要考虑修复成本、修复时间和修复后的机械性能等因素。例如,对于一台发动机进水的工程机械,若经过检查发现内部零部件损坏较轻,可以通过拆解、清洗、更换部分密封件等方式进行修复;若发动机内部关键零部件(如曲轴、连杆等)严重损坏,则需要更换发动机总成。
专业维修与质量控制:选择具有专业资质和丰富经验的维修机构或技术人员进行工程机械的修复工作。在维修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维修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维修机构应使用合格的零部件和维修材料,严格按照维修工艺和操作规程进行维修。例如,在更换液压系统零部件时,要确保新零部件的型号、规格与原部件一致,并且在安装后要进行压力测试、功能测试等多项检测,保证液压系统正常工作。
加强维护与保养(灾后阶段)
增加维护频率:在灾后一段时间内,应适当增加工程机械的维护频率。例如,在遭受洪水后的几个月内,要比平时更频繁地检查机械的润滑情况、电气系统的绝缘性能、液压系统的压力和流量等。通过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防止机械在灾后因故障再次受损。
采用特殊维护措施:根据自然灾害的类型和机械受损情况,采用一些特殊的维护措施。例如,对于遭受盐雾侵蚀(如沿海地区遭受台风后)的工程机械,要加强对金属部件的防腐处理,可以使用防锈漆、防腐剂等材料进行涂抹。对于遭受沙尘灾害的机械,要重点清理空气滤清器、散热器等部件,防止沙尘进入机械内部影响其正常运行。